暑假的午后,常有这样的场景:家长对着摊开的作业本唉声叹气,孩子对着紧闭的房门默默流泪。亲子间的拉扯里,藏着无数家庭的焦虑——管松了怕孩子荒废,管紧了怕孩子压抑,到底怎样才算把孩子养得好?青少年心理专家陈瑜给了李筱懿三个标准。李筱懿在视频中分享给了大家,或许能给这份焦虑松松绑。
1.孩子身心健康,否则就算考上北大,哈佛也不幸福。
2.陪孩子找到成长自驱力,对自己的发展有使命感,才能在离开父母的监督之后独自走很远。
3.和孩子关系亲,孩子对家有眷恋,成绩再好的白眼狼孩子对父母都不是慰藉。
李筱懿知道,我们活在一个很焦虑的时代,家长和孩子都挺难,但是就像事业成功不是评价家长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也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尺度,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特的位置,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各不相同!
一个小孩成绩很好,但是他大骂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外面别人说他,他完全不听。另外一个小孩成绩较差,但是对待别人很有礼貌,还很热心的帮助其他同学。那这两个哪个是坏孩子呢?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千千万万个出身、家庭、经历、性格等大不相同的生命个体,是不公平、不科学的。当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孩子,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信任、不和谐、不幸福。评判一个人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成绩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孩子的善良品质也非常重要,孩子应该培养乐观向上、热心助人、尊重长辈、关爱幼童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同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和塑造的。
展开剩余23%就像花园里的花,牡丹有牡丹的雍容,茉莉有茉莉的芬芳,从来没有“哪种更好”,只有“各有各的好”。养育的终极意义,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统一的“优秀模板”,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独特位置。
这个暑假,不妨试着放下紧绷的神经。陪孩子去公园追一次蝴蝶,听他们讲校园里的趣事,哪怕作业错了几道题,考试少了几分,又有什么关系?正如李筱懿所说,愿所有父母能平和相伴,愿所有孩子能快乐生长——毕竟,养出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人,才是养育最动人的答案。
发布于:江苏省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