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协和专家吃头孢后过敏进抢救室”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报道,这位医生因感冒加重,自行服用了头孢菌素。然而,就在服药后不久,身体便开始出现异常过敏反应:
心率飙升170次/分,全身血液上涌,身体起了大片红疹,脸也充血成酱猪肝色。但幸好治疗及时,经过2小时紧急输液后,病情逐渐稳定。
来源:环球时报
医生事后复盘提醒道:“以前不过敏,并不代表以后不过敏”。年龄增长、身体当下的状况、疾病、甚至饮酒都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强度,以前没事并不意味着永远安全。
事实上,头孢过敏只是冰山一角。许多我们熟知的药物,都可能有一定“用药风险”,九叔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那些隐藏在家庭药箱和日常习惯中的用药“雷区”。
药物过敏的危害可轻可重,轻则引发皮疹、荨麻疹(风团)、瘙痒等皮肤损害,重则导致过敏性休克,可在几分钟内导致喉头水肿窒息、血压骤降、循环衰竭,若不及时抢救可能迅速死亡。
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克洛等),需特别注意交叉过敏,对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头孢前务必咨询医生;
磺胺类:如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噁唑等;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少数人服用后可出现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温馨提醒: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果用药后出现相关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并进行药物过敏检测。
常见测试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将少量药物提取液滴于皮肤,用点刺针轻刺表皮,观察是否出现红晕、风团等反应,以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抽血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药物的IgE抗体水平。
肝脏是身体的“化工厂”,肾脏是“过滤器”。绝大多数药物都需经它们代谢排出。当药物剂量超标或本身具有毒性时,肝细胞和肾单位就可能成片阵亡。
特别是不核对成分就混吃感冒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这是引发肝损伤的头号元凶。
通常情况下,成人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一次不应超过600毫克,每天数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但多种药物叠加,就容易导致药物中毒。
长期滥用止痛药,把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当成日常止痛药长期服用,则可能损伤肾脏。
此外,盲目相信偏方,使用成分不明、未经炮制的中草药,也可造成不可逆的肝肾损伤。
除了广为人知的马兜铃酸,一些含重金属(如朱砂含汞、雄黄含砷)的药,其毒性作用如同“慢炖”,长期服用会导致重金属累积或肝细胞受损。
镇静催眠药核心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活动,常用来改善睡眠,如果与其它有类似作用的药物合用时,可导致过度镇静,严重时或引发呼吸抑制、昏迷。
当混用两种或以上镇静催眠药,或者同时服用镇静催眠药+阿片类药物时,容易引起身体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增加跌倒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更要当心。
同时还要避免镇静催眠药与酒精同服,因为酒精本身也有中枢神经抑制的作用,喝酒又吃药或可能导致严重嗜睡、协调能力丧失甚至意识模糊等问题。
降压药、降糖药的作用是帮助身体恢复精细的平衡。但如果脱离监测、自行调整用药量,后果不堪设想。
不同降压药作用时长不同。擅自将长效药换成短效药,或服药时间不规律,可能导致夜间血压过低引发脑供血不足,或清晨血压失控飙高,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而像降糖药/胰岛素一类的药物,用量过大或进食不及时,容易导致严重低血糖,损伤大脑,可致昏迷死亡。
上述危害看着吓人,但也不是不能避免,吃药时多留点心,学会安全用药,可以规避大部分风险。
认真阅读说明书:拿起任何药品前,强制自己花五分钟阅读说明书。重点核对“成分”避免重复,看清“禁忌”与“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科学用药:严格按医生或药师指示的剂量、时间和疗程服药,不自行增减或停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时,需咨询医生或药师,防止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定期管理家庭药箱:定期清理过期药,药品与说明书要一起放置,内服外用分开,放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
定期检查: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肾的药物,要定期筛查肝肾功能,服药后出现过敏(如皮疹、呼吸困难)或严重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不是处方药,大家都要谨慎用药,从读懂说明书开始,从拒绝随意用药做起,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底线。
参考资料:
[1]Morishita C, Tamada Y, Shimura A,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multiple hypnotics as a risk factor for fall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by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PLoS One. 2023;18(9):e0291607. Published 2023 Sep 19. doi:10.1371/journal.pone.0291607
[2]马翔,李潇潇,刘维,等.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19):4.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15.19.024.
[3]许新,纪莉莎,陈丽丽,等.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6, 8(1):4.DOI:10.3969/j.issn.1674-7380.2016.01.009.
[4]任春霞,余自成.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9(5):6.DOI:CNKI:SUN:XYYL.0.2019-05-001.
[5]刘思源,郭代红,孔祥豪,等.201299例住院患者过敏反应自动监测研究及相关药物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1, 37(11):5.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21.11.032.
[6]《协和医生自述头孢过敏惊险经历,提醒大家:吃药一定注意这些事》,健康时报,2025-09-25.
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