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依然兼领宰相之职。然而,魏征以身体不适推辞了这份重任。对此,李世民亲自执笔发布诏书,说道:“汉朝太子曾有商山四皓辅佐,如今我依靠的正是你。朕明白你的身体欠佳,但即便卧病在床,也能辅佐太子安稳无忧。”当时,年届六十三的魏征身体日渐衰弱,病痛不断缠身。就在不久前,他刚刚经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家中休养了很长时间。
李世民虽然多日未见魏征,心中倒也平静了些,但对魏征的思念却日益加深。于是,他亲笔写下诏书,详细询问魏征的病情,并嘱咐若魏征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均可书状呈上。魏征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果真多次上书谏言。当时,李世民了解到魏征家中缺少厅堂,便下令将准备建造小殿的材料送至魏征府邸,命工匠在五天内为其搭建起厅堂。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细心赐送了质地朴素、色彩低调的屏风和褥子,以及几案和手杖等生活用具。所有物品均符合魏征一贯崇尚节俭的风格,连他自己都难以推辞。魏征欣然接受,感激地上书致谢。李世民回应道:“朕这样做,都是为了百姓安康与国家富强,岂是为了我个人?你不必太过客气。”从此可见,李世民对魏征的器重非同一般,而魏征也始终未曾辜负君主的信任,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正如李世民曾对朝臣所言:
展开剩余81%“贞观以前,自我平定天下、历经艰险,玄龄功绩无可匹敌。贞观之后,专心辅佐我,忠诚谏言,利国安民,直言不讳,纠正朕之过失者,唯有魏徵一人。古之名臣,焉能加此!”
李世民能开创贞观盛世,离不开他胸怀宽广、勇于纳谏的品质。魏征虽然早年曾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多次与李建成联手对付李世民,但李世民最终夺得帝位后,仍重用魏征,让他在朝堂上施展才干。可以说,魏征赶上了最好的时代,遇到了最贤明的君主。
不过,魏征比李世民年长近二十岁。李世民正处壮年之际,魏征已步入暮年。尽管这次重病有所缓解,身体状况却日渐恶化。时间进入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的病势加重,必须长期卧床休养。李世民频频派人探望,宫中珍贵药材不断送往魏征府。更派遣中郎将李安俨常驻魏征家中,时刻关注他的病情,一有异状立即上报。
从李安俨的报告里,李世民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魏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他亲自探访魏征,特意让左右官员退下,二人长谈许久,方才离去。这成为君臣间最后的一次深切交谈。此后,李世民再去看望魏征,就是生死别离的时刻了。
得知魏征病重将逝,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小公主衡山郡公主赶赴魏征府。魏征早已得知圣上将至,因无法起身,特让家人将他的朝服披盖身上,腰间束上腰带,以示对皇帝的尊敬。李世民见此情景,心中无比哀痛,轻抚魏征,忍不住流下泪来,问他还有何所求。魏征气息微弱,一字一句缓缓道出:“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忧虑,仿佛已耗尽全部气力。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魏征仍心系国家社稷,而李世民则关心他的家事。这一次,李世民特地带来年仅十岁的衡山郡公主,想让魏征放心,准备将她嫁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衡山郡公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自幼备受宠爱。两岁时,长孙皇后去世,小公主失去母亲,李世民对她更是呵护有加。尽管当时有“名山大川不得封号”的规矩,李世民仍特赐封她为衡山郡公主,并给予实食封,远早于其他公主出嫁时才有此待遇,显示了他对她的厚爱。
在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将这位爱女许配给魏征长子,表达了对魏征家族的重视。看着眼睛已难睁开的魏征,泪眼婆娑地说:“魏公,勉强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吧。”虽魏征无法回应,但他听到了,心中感激不已。
那晚,李世民梦见魏征仍是昔日健康模样,欣喜非常。可天明后便传来魏征去世的噩耗。李世民悲痛万分,亲赴魏征家吊唁,为其停朝五日,并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之上。魏征的离世对李世民来说,是极大的损失。朝会上,他感慨道: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素常以此三鉴自省,如今魏徵去世,一鉴随之消逝。”
魏征去世后一个月,李世民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其中必有魏征。李世民怀念魏征时,常登凌烟阁瞻仰画像,并为其赋诗悼念。对魏征的深切怀念,甚至激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与诋毁。
恰逢魏征逝世后,太子李承乾图谋反叛败露,牵连许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侯君集被杀,杜正伦被贬远方,而这二人均为魏征所荐。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杜正伦,称其“古今难匹”,故李世民重用之。推荐侯君集时,称其有宰相之才,适合做仆射,且说:“国家安定不忘危机,必不可少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原本,魏征的荐才皆为国家计,但魏征去世后,因太子谋反事件,部分人怀疑魏征与太子有阿党之嫌。李世民心存疑虑,听闻有人称魏征将自己的谏言抄录交给起居郎褚遂良,疑有为身后名声铺路之嫌,心中不悦。
虽为宽容君主,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极深,但面对这些传言,也愤怒难平,遂悔婚,亲笔诏书中止衡山郡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甚至撤销了为魏征所立的碑文。衡山郡公主的婚事就此搁置。此后数年,李世民未再为她定婚,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春,才将她许配给长孙皇后的家族。
为衡山郡公主重新安排婚事时,李世民身体已开始恶化,或许预感时日无多,急忙筹备公主的婚礼。遗憾的是,皇家公主婚礼流程复杂,李世民未能在世时完成筹备。婚礼被迫延迟,直到652年,守孝三年期满,新城长公主才出嫁长孙家。她的婚事自始艰难,虽最终嫁人,生活仅享七年短暂幸福。
659年,长孙家遭遇大祸,长孙无忌受难,男丁被流放。新城公主丈夫亦未幸免,被流放至巂州,旋即遭地方官杀害。公主因是李治之妹,得以留在京城。她对哥哥李治心存怨恨,恨他毁了自己的人生,却无处发泄,遂自暴自弃,堂堂皇族公主不再修饰,日复一日消极度日。李治见状,心生怜悯,决意为妹妹另觅良缘,将她嫁给韦正矩。
或为弥补新城公主,李治迅速提拔韦正矩,短时间内连升八级,寄望他善待公主。但无论是新城公主未能走出前段婚姻阴影,还是两人本就互不看好,这段婚姻始终不和谐,甚至传出韦正矩对公主无礼的风言风语。
663年,新城公主突发重病,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岁。李治悲痛欲绝,下令调查死因。韦正矩无法洗清嫌疑,李治怒不可遏,将其处死,替妹妹报仇,并以皇后礼仪为她安葬。
综观新城公主一生,尽管得父亲李世民与兄长李治极尽宠爱,她的婚姻却命途多舛。最初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因父亲悔婚被中断。后来重新定婚,却因李世民逝世耽搁婚礼。婚后仅享短暂幸福,丈夫因政治祸患被流放杀害。再嫁韦正矩,婚姻不睦,最终英年早逝。她的命运,既显得悲凉,也令人唏嘘不已。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